close
  店家美食快搜

  完整保留清代街型及歷史建築的萬華「剝皮寮」歷經10多年的漫長修復,如今變身成新生的歷史街區及藝文空間。原本殘破荒廢的老街在藝術家進駐與電影場景加溫下,古樸中帶有「混搭」風,展現新舊融合的生命力。


保留清代街型及建築


  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為涵蓋老松國小南側、康定路、廣州街及昆明街所包圍的街廓,歷經清朝、日治、戰後、終戰洗禮,已有200年歷史;而所謂的「剝皮寮老街」則在今日康定路173巷,也是台北城內保留最完整的清代街區。


  開放至今,每天來自各地的背包客、攝影族、台北人、甚至在地的萬華人,攜家帶眷不約而同為了找尋城市記憶而來。


古街有閩南與日本風


  建築學者米復國說,剝皮寮在清代是木材集散地,從福州運來的木材都在這裡進行剝皮加工,故而得名。古街擁有閩南「亭仔腳」的建築特色,也因日治時期市區改正,南側另闢新式街道(今日的廣州街),出現罕見的兩面店經營形態。


  當時眾多貼近常民生活的店家聚集,包括老字號的「太陽製本所」為印刷裝訂廠,傳統的手工穿線、裝訂,帶動家庭代工業。俗稱「師公貴」的威靈壇是當時孩子主要求助的收驚店舖;而康定路與廣州街交會一帶也因聚集不少煤炭、木炭店家,有「土炭市(台)」之名。


  電影「艋舺」劇組在此拍片,搭設80年代萬華街景,並非原汁原味還原剝皮寮老街,但仍保留「秀英茶室」、「日祥旅社」、「鳳翔浴室」等老店家,年輕人看起來古色古香,老艋舺人看了卻很錯亂。


  從剝皮寮搬出去的在地居民葉太太說,本想帶著兒子重回兒時生長的地方,卻發現面目全非,店面也都變了樣,批評古蹟未被完善保存,反倒像是「民俗文化村」。


整建後 成藝文特區


  文化局表示,整建後的剝皮寮老街定位為藝文特區,期待引進更多文化產業,包括租借電影拍攝,現正展出「剝皮寮藝條通—混搭藝術展」,希望替歷史空間注入新的生命力。


來源:自由時報/記者邱紹雯
  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ores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